<object id="0doq7"></object>
<td id="0doq7"></td>

      <big id="0doq7"><strike id="0doq7"></strike></big>

          浙能集團大力開展智慧電廠、生物質發電等研究讓“智略”打造企業時尚品牌

          麥電網 來源:生物質發電垂直門戶網 作者:生物質發電垂直門戶網 2018-09-26

          所屬頻道: 要聞 關鍵詞:

          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2天內與3地領導會談,重點有哪些?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重視生物質能負碳屬性,推動生物質能源產

          我國“碳中和”有多難

          生物質發電垂直門戶網訊:“十二五”以來,浙能集團的“品牌效應”在全國地方能源企業中逐漸顯現。首創的超低排放技術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為我國18億噸電煤實現清潔利用提供浙能方案;集發電、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產業于“一身”,使其成為全國地方能源領域能源產業門類最全的企業;在能源資源缺乏的浙江,卻成長為全國地方能源集團資產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電力裝機容量最大的省級能源企業。


          取得這一連串的業績,是浙能集團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以“科技興業”為主抓手,深化企業改革,抓住創新驅動的發展機遇,突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禁錮,開展了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儲能、智慧電廠、氫能等新興能源相關技術研究,逐步邁入以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能源新時代。這些“智略”體系的有效推進,助力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浙能集團已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13項,市局級及行業協會科技獎200余項;取得國家專利授權267項,其中發明專利42項。建設有浙江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浙江省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浙江省國家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等省部級創新平臺,擁有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集團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創新載體,5家所屬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截至9月17日,浙能集團科技創新已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已達上百億元,這是浙能集團實施“四業”發展路徑所取得的優異成績。


          描繪藍圖,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


          浙江省是個資源小省,但同時又是用能大省。浙能集團成立之初,能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使浙能集團肩負勇挑浙江省能源供應主渠道、能源保障主力軍的重任。從2001年以來,經過18年的創業發展,浙能集團的電力裝機容量從成立之初376萬千瓦,到現在的3406萬千瓦,增長了近八倍。

          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能源產業邁入大變革時代,煤炭天然氣采購成本上升,電力過剩、電煤矛盾的形勢不斷加劇,使浙能集團主營業務的電力面臨著沖擊,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動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降低社會用能成本,為實現浙能集團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智慧之門”。


          2016年9月,浙能集團圍繞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戰略目標,按照省國資委統一部署,提出了“能源立業、科技興業、金融富業、海外創業”的發展思路,明確了科技創新是浙能集團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與重要引擎,加快推進科技應用與創新工作,科技興業的發展思路應運而生。


          2016年9月,為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的領導與管理,浙能集團成立專門科研管理部門——科技與信息化管理部。在此基礎上,實行科研項目團隊制,重點聚焦節能減排、新能源、工業信息化等技術研究領域。


          從2011年至2017年,浙能集團累計投入研發經費28.8億元,科技興業首戰告捷。目前,浙能集團已發布了《2018-2022年及中長期科技創新規劃》。該規劃深刻分析浙能集團科技創新現狀,確立了未來五年及中長期的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任務以及實施保障等,致力打造科技創新的“溫床”,為浙能集團科技興業更好落地實踐提供實施范本。


          “未來五年,我們將確保研發費用投入超過85億?!闭隳芗瘓F黨委書記、董事長童亞輝介紹,浙能集團將著力構建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坐標,推動能源供應更加綜合、更加清潔、更低成本,努力建設定位于綜合能源服務商的“新浙能”。瞄準傳統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四個領域,推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產品研發及應用,目標是到2022年,浙能集團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將明顯增強,每萬人發明專利數達到50個,在能源若干領域創新能力處于國內同行業中先進水平;到2030年,浙能集團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每萬人發明專利數達到100個,在能源若干領域創新能力處于國內同行業中領先水平。


          攻堅克難,扭住科技攻關“硬骨頭”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浙能集團一直重視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工作,通過技術攻關,不斷為企業挖潛增效。


          早些年,浙能集團就開始著手汽輪機機組節能改造計劃,累計投入23.8億元,完成29臺共1320萬千瓦機組通流改造,成為國內同行業首個全面完成第一輪通流改造的發電集團。而這項改造比國家出臺《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整整早了6年。實現通流改造后,浙能集團每年可以節約標煤50萬噸,真正實現了“多、快、好、省”的綠色能源新格局。


          眾所周知,電煤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發電行業發展的掣肘。在煤價高企,火力發電廠盈利陷入“寒冬期”時,加強經濟煤種的研究和推廣、大幅降低能源成本關乎企業經濟效益。2017年以來,浙能集團組織開展經濟型煤炭摻燒試驗,讓素有煤炭“劣質品”的低熱值經濟煤炭有了“用武之地”。


          據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們累計完成200萬噸低熱值經濟煤炭的適燒工作,產生效益約7000萬元。


          在浙能臺州發電廠,高品質工業供汽協同優化改造技術的成功研發,不僅保障了機組的正常發電,而且持續提高了機組供熱能力,為企業實現增收帶來了福音。該技術在臺州電廠成功應用,使30萬千瓦發電機組最大供熱能力由130噸每小時增至330噸每小時,增長254%,解決了在發電機組利用小時低、發電負荷率低、調停頻繁等不利條件下,機組供熱量、供熱靈活性、可靠性三提高的成效。每年因供熱直接增加的利稅超4000萬元。該項目還獲得2017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在深耕企業科技攻關的過程中,浙能集團自主研發的脫硫廢水煙氣蒸干技術也在長興發電公司開花結果,實現首次應用,圓了電廠廢水“零排放”的綠色夢。而這項技術攻關的背后,也承載著苦與樂。


          在攻克這項技術時,來自浙能集團技術研究院化學技術所的陳彪、祁志福、高強生、張勤等幾位博士及高級專業人員是此次項目的主力軍。他們伴著陣陣熱浪,在悶熱的環境里,進行著各項試驗,身上的汗水順著臉頰不斷滴落,浸濕了衣裳,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熱情。晚上回到住處,他們顧不得換洗衣物,馬上投入到數據的整理與分析過程當中。就這樣,持續奮斗了三個多月,該項目組最終吃透煙氣蒸干技術原理并得以成功應用。


          “這是國內首臺利用熱煙氣進行脫硫廢水干化投運的系統,比當時國內專門研究該項目的高??蒲袡C構還早,示范效應顯著,對于節能減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該項成果還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論壇上進行交流發布,會后許多電力央企紛紛慕名前來取經?!闭隳芗夹g研究院院長秦剛華介紹說。


          凝心聚力,奉獻芳華鋪就“創新路”


          存在差距就是前進的動力,這是浙能集團科研技術人員的座右銘,同時也引領著他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奮勇拼搏,奉獻芳華。


          “不管是勞模精神還是工匠精神,二者的精神實質是相通的,對技術深入鉆研思索,不放過任何一個極細微的環節,不斷突破探索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闭f這話的是來自浙能集團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集團一級專家、“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劉春紅。從事火力發電化學與環保工作,與技術打交道是她最大的愛好。工作30年以來,她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承擔《燃煤機能脫硫廢水煙氣蒸干技術》等項目,榮獲中國電力建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浙江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


          載譽一身的劉春紅,在同事們的口中漸漸流傳著“鐵榔頭”的稱號,這不僅是因為他過硬的技術水平,更因為她對待工作的專注與堅持,就像榔頭一樣,各個擊破。


          浙能集團六橫發電廠1號機組給水加氧異常這條疑難雜癥深深牽掛著劉春紅的心。當得知該機組即將停機檢修的消息后,劉春紅坐不住了。她二話不說,拎上幾件換洗衣物,帶上實驗設備,在機組停機檢修前兩周趕往電廠。到電廠的第一天,椅子還沒坐熱的她就一股腦投入現場工作中去,收集資料,著手制定現場試驗方案。試驗那三天,她從每天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一心撲在現場,從最初的發現問題到最后的癥結確認,對策實施,她親力親為,最終成功解決了困擾六橫電廠兩年的技術難題,為保障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再立新功。


          科技創新需要引入新鮮血液,激活創新動力。而作為從事清潔能源方向研發的高層次海外引進領軍人才,畢業于清華大學,同時取得了現代應用物理系理學學士和經濟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經濟學學士,浙能技術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陽辛不僅在美國硅谷經歷了科技創新的洗禮,而且還參與了英特爾旗下太陽能光伏公司的創立?,F在他的主攻方向是納米、薄膜、復合等新型材料在清潔能源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當我在小學讀到本杰明富蘭克林用風箏捕捉雷電故事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在本杰明富蘭克林創立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更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浙能集團帶隊攻關電力儲能這個關鍵難題?!敝荜栃撂寡?,他現在所在的團隊正通過采用新型材料與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尋找替代以鉛酸電池和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電池的新產品。該項目是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清潔高效能源技術”重點明確的研究方向,對推進“綠色浙江、生態浙江”的建設意義重大。


          無獨有偶,作為本土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鍋爐專業的浙能技術研究院鍋爐技術所所長助理吳劍波性格內斂且專注。他參加工作后,目前已負責參與科技項目近10項,榮獲省級獎勵3項并獲評2017年浙能集團“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2017年,浙能集團著手開展經濟適燒煤炭實現降本增效技術攻關。作為浙能技術研究院鍋爐技術所技術骨干的吳劍波勇挑重擔,全力以赴地投身此次摻燒試驗研究。他一方面通過理論計算,為制定完備的實驗方案尋找理論支撐依據;另一面,通過深耕現場,收集一次次試驗數據,論證理論結果。高溫充斥的爐膛周圍,他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屏幕上每個數據的變化都牽動著他的心。為了獲取最新資料,他時刻關注著試驗過程中機組運行參數,爐膛燃燒及結焦結渣情況,記錄鍋爐輔機電耗數據,并根據機組實際運行情況,隨時進行相應調整。在他看來,“零點幾的數據偏差有可能讓后期經濟適燒煤炭不能達到最優化,這是一筆不小的經濟損失,面對電量電價、煤價的‘兩降一升’的嚴峻形勢,這個技術攻關必須拿下!”


          人才是第一資源?!耙⒑屯晟篇剟顧C制,讓科技人員的付出有回報,激發大家的創新動力?!蓖瘉嗇x表示,近年來,浙能集團不斷完善科技人才的績效考核與獎勵辦法,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激發科技創新人才活力。目前,浙能集團正加快推進國企改革工作,深化用人用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邦A計到2022年,全產業引進和培養高端(緊缺)人才500人、引進國千、省千或“151”工程人才10人以上”。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企運。浙能集團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委十四次黨代會以及全國、全省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高舉改革創新旗幟,唱響科技創新時代最強音,為打贏科技興業攻堅戰,實現浙能集團高質量發展,決勝“新浙能”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国产,日韩,欧美,主播,黄色网站免费看无毒无码不卡,亚洲天天做日日摸天天做,老太婆日B黄色视频
          <object id="0doq7"></object>
          <td id="0doq7"></td>

              <big id="0doq7"><strike id="0doq7"></strike></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