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0doq7"></object>
<td id="0doq7"></td>

      <big id="0doq7"><strike id="0doq7"></strike></big>

          劉建國:垃圾分類——攻堅克難 行穩致遠

          麥電網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麥電網 2019-06-22

          所屬頻道: 人物 關鍵詞:

          專訪胡良 | 擺脫生物質電廠對政府補貼依賴,樹立對鄉村振

          專訪龍萬清 | 盼國家出臺生物質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生物

          專訪霍永德 | 生物質電廠健康運行,強化企業管理是關鍵

          麥電網訊: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從點到面、由表及里,取得了積極進展和初步成效。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垃圾分類工作作重要指示時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


          我們應進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對垃圾分類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認真總結經驗,明確新形勢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攻堅方向,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朝著科學、正確的目標行穩致遠。


          提高認識,明確方向。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認識的深度決定工作的精度。垃圾分類雖是小事,卻關系著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大局。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城鄉治理、環境治理需要推動的工作千頭萬緒,很少有工作像垃圾分類一樣將政府、民眾、企業、媒體、公益組織等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很少有工作能夠像垃圾分類一樣成為“美麗中國,我們都是行動者”的生動實踐。以垃圾分類為載體,推動公民教育、環境教育、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個人文明水平。以垃圾分類為載體,推動城鄉“法治”、“精治”、“共治”,促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可以提升社會文明水平。以垃圾分類為載體,帶動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發展,可以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垃圾分類是個人文明的培養基、社會文明的試金石、生態文明的助推器。


          夯實基礎,嚴格執法。垃圾分類是一項細致入微的社會治理工作。其成效高低和進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6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將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目前,在46個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中,大部分已經出臺或正在制定垃圾分類相關條例或管理辦法,旨在讓垃圾分類工作有法可依。立法易,執法難。由于垃圾分類主體多、鏈條長、分散性和隱蔽性強,初期必然存在違法取證難、執法成本高等問題。如果相關規定不合理、監督取證不周嚴,或者選擇性執法、隨機性執法,就會喪失應有的嚴肅性、權威性。因此,已經出臺了相關條例的城市,應建立與執法要求相匹配的分類標準、收運模式與監管體系,在不斷探索中推動嚴格執法、精準執法,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為其他城市立法和執法提供借鑒。


          落實責任,分工合作。垃圾分類是一個分工合作的責任體系。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鏈條。在這個鏈條上,處于最前端的分類投放是垃圾產生者應盡的責任,而中間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后端的分類處理是政府以及受政府委托提供市場化服務的企業的責任。居民應盡的責任與政府和企業應盡的責任之間應有清晰的邊界,不能混淆和模糊。當前,在我國推行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居民源頭分類投放參與率低、準確性差和后端分類處理設施不配套、不完善的問題同時存在。各個城市應“兩頭都要抓,兩頭都要硬”。一方面,扎扎實實深入基層社區做好群眾工作,落實居民源頭分類投放的責任;另一方面,下大力氣謀劃布局,建設多元化、現代化的分類處理設施,落實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收運處理企業的責任,根治群眾詬病最多的“先分后混”的頑疾。只有政府、居民、企業等不同責任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才能走出居民以企業“先分后混”為理由不參與分類、企業以居民“參與率低、準確性差”為理由不分類收運的死循環。


          補齊短板,打通鏈條。設施是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硬件核心。2018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98.2%,衛生填埋和焚燒發電并舉的技術格局基本形成,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奠定了基本的硬件基礎。離開了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這個堅實的硬件基礎,垃圾分類對處理系統的減量、提質、增效作用將成為空中樓閣。對標垃圾分類先進國家,目前,我國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還存在突出短板,主要體現在高標準的焚燒發電、規范化的回收利用與全鏈條的生物處理能力不足、結構欠優。各個城市應基于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及垃圾的特點,在強化監管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支持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并逐步與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實現融合發展,以綜合環境效益最優化為目標規劃建設規模適度、出路通暢、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有機易腐垃圾處理設施。


          總之,新形勢下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應站在個人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高度,而不是“就垃圾論垃圾,為分類而分類”。各級政府應將垃圾分類作為一項常態化、制度化的工作來抓落實,不宜抱著“應急”或“應試”的態度,更不能采用“運動式”或“表演式”的方式來推動。每個居民都應履行公民的法定責任、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真正成為垃圾分類的行動者、建設者,而不是旁觀者、批評者。社會各界應充分理解垃圾分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需要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釘釘子的精神投身其中,齊心協力、持之以恒地推動。


          (作者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

          国产,日韩,欧美,主播,黄色网站免费看无毒无码不卡,亚洲天天做日日摸天天做,老太婆日B黄色视频
          <object id="0doq7"></object>
          <td id="0doq7"></td>

              <big id="0doq7"><strike id="0doq7"></strike></big>